六合彩開獎號碼查詢水族端節,越過越有滋味 作者:威力彩娛樂城 2020 年 5 月 18 日 騎手們在賽馬。 資料圖片 老鄉在制作魚包韭菜。 資料圖片 盤活民俗資源、呵護市場環境、培養文化能人……多點發力,鄉村文化的形式、內容和輻射範圍都不斷擴展,讓鄉土文化的根脈更好地延續,也讓農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盈。 本版今起推出“解碼·鄉村文化振興”系列報道,從貴州深山處的村寨落筆,嘉義投注站由南向北,繪至齊魯平原的小鎮,勾勒鄉村文化蓬勃生長的燦爛圖景,展現韻味十足的鄉土生活。 ──編 者 “呦、呦、呦!” 夜色漸濃,小山村星光點點,悠長而有節奏的號子此起彼伏,打破了山間寂靜。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的水族村寨裡,此刻家家戶戶賓客滿屋,大家圍坐一團,喝酒吃肉,迎接端節的到來。 三都縣聚居著全國六成以上的水族人口,是水族的大本營。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如同漢族的春節,過節時間按水歷來推算,大體在農歷八月至十月,全縣各片區分7個批次輪流過節,前後持續49天。 中和鎮是全縣水族群眾最集中的地方,這裡的端節慶典也最為隆重。10月17日,這裡的人們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新年。 祭先祖、慶豐收 延續文化傳統 夜雨綿綿,直到天亮仍無停意,潮潤的空氣裡夾雜著一絲寒意。早上9點左右,水族男女老少循著銅鼓聲,從四面八方湧入位于中和鎮三洞社區的端坡,參加這裡舉行的端節慶祝活動。盡管天公不作美,但大家依然熱情高漲,預測3星彩雨衣雨傘遮不住他們身上的華美盛裝。 相傳水族先祖恩公為躲避戰亂和災荒,領著族人遷徙至現在的三都縣定居。他們憑借自己的勤勞智慧,在這裡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的文化。時至今日,水族依然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文字、歷法和習俗,其中水族端節、水族馬尾繡、水族剪紙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表達對祖先的緬懷與感恩,水族人過端節時,總要舉行莊重的祭祖儀式。上午10點,伴隨著禮砲聲響,古角長號齊鳴,德高望重的老人們端出用新米和鮮魚等當地食材制作的傳統美食,泰山電子遊藝場祭奠先祖,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儀式馬虎不得,它蘊含著我們對先人的敬意,也鞭策著後人繼續艱苦奮鬥。”為了最大程度還原傳統儀式,供職于三都縣水族文化研究所的民俗專家石國□,特意走訪了多位老族人,從他們的記憶中挖掘儀式程序和祭詞內容,並親自主持祭祖儀式,讓民族的血脈精神更好地延續。 “年,谷熟也。”古水歷將一年分為冬夏兩季,年終歲首正是稻黃谷熟的秋收時節,因此端節也有慶賀豐收、聚親會友的內涵。端節期間,各個村寨都一片繁忙。男人們殺豬宰鴨、開塘捉魚,女人們磨豆腐、釀米酒,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足夠的酒菜,款待前來吃年酒的親朋好友。過端酒席上,“魚包韭菜”這道特色菜必不可少。其味道酸辣鮮美,魚肉細膩滑嫩,魚骨酥脆清香,爛而不糜,香而不濁。“祖先們採集了9種草藥和魚一起制成藥材,幫助族人治好了各種病痛,後來藥方失傳,後人就用韭菜代替9種草藥做成這道菜。”從小就跟著母親學做魚包韭菜,水族姑娘石銀春對它的由來如數家珍。 在水族人看來,家裡客人越多表示人氣越旺。特別是在端節當天清晨,主人要早早起床敲擊銅鼓迎接四方賓客,認識的或不認識的,進門就是客。熱情好客的水家人,敲響銅鼓或長鼓,唱起優美的水歌,對遠道而來的客人表示歡迎。 看賽馬、唱水歌 傳承風俗技藝 午飯後,雨勢有所減弱。村裡人顧不上休息,成群結隊來到端坡附近的賽馬場看台上,等待著最激動人心的端節賽馬開場。 自古以來,水族人都生活在大山深處,道路崎嶇難行,交通極為不便,出行和運輸主要依靠馬匹來完成。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水族人養成了愛馬、養馬、用馬的習慣。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端節賽馬的風俗。 33歲的潘祖明從15歲就開始賽馬,算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騎手,他一直想擁有自己的愛馬。兩年前,他一咬牙買了兩匹小馬駒,一匹高大的外地馬和一匹相對矮小的本地馬。如今馬兒都已長大,潘祖明決定要試試它們的本事。 下午2點,賽馬場舉行開道儀式,週邊看台上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此次共有59匹馬參賽,按馬的身高共分為3個組,騎手只要跑進小組前六名,就能獲得一筆680元到6180元不等的獎金。端節賽馬一般不配馬鞍和腳套,對騎手著裝也無要求,不少參賽者穿著民族服裝或雨衣就直接上場。有的馬一路奔馳、遙遙領先,有的馬半路鬧脾氣掉頭往回跑,有的馬衝出賽道逃離現場……不管跑得快還是跑得慢,只要有賽馬從眼前經過,觀眾們都會歡呼加油。 最終,潘祖明的兩匹馬都跑進了小組前六名,他因此獲得了5000多元獎勵。“無賽馬不過端,祖祖輩輩都是這樣,要的就是一種節日氛圍。”潘祖明坦言,成績和獎金並不重要,能為過新年增添歡樂,這才是賽馬真正值得高興的地方。 如果覺得賽馬太驚險刺激,也可以回到端坡來點文藝的。對水族人而言,唱水歌是很重要的技能,特別是未婚青年如果能在節日裡驚豔亮嗓,說不準在現場就會找到意中人。此外,對唱水歌也是當地群眾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 在端坡中央的大舞台上,男女群眾組成兩個陣容,隔著數米相向而坐。一方用歌聲發問,歌詞、聲調隨編隨唱。歌聲罷,養成線上遊戲另一方要迅速應答,考驗唱功更考驗應變能力。“好聽,跟聽戲一樣,讓人上癮呢。”台下有觀眾聽到精彩之處,不禁拍手叫好。 守住根、敞開門 推動文旅融合 端坡現場,手機信號時斷時續;鄉間公路上,各地牌照的小汽車排起長隊……端節當天,盡管不是週末,還下著小雨,但仍有近8萬外地遊客湧入中和鎮,與全鎮總人口數不相上下。而在3年前,這裡的端節可沒有如此吸引力。 2017年以來,三都縣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累計投入近4000萬元,在三洞社區建起一座佔地上千畝的水族端坡文化園,將原先分散在各村寨的慶祝活動,統一搬到這裡集中舉行,並完善了賽馬場、停車場等配套設施。 “讓端節對更多人開放,改變‘自娛自樂’的狀態,短時間內就把人氣提上來了。”中和鎮鎮長週鳳乾說,但鎮裡距三都縣城不到30公裡,許多人開車過來參加完儀式便回城,對鎮裡的旅遊消費拉動有限。週鳳乾心裡清楚,只吸引人來看熱鬧還不夠,要做活端節旅遊這篇文章,還得從遊客體驗上下功夫。 去年,中和鎮首次嘗試市場化辦端節,在祭祖、賽馬等傳統活動的基礎上,還增加了非遺手工藝品展銷、百名繡娘馬尾繡技藝表演等環節,帶動了特色旅遊商品、農特產品等消費,實現旅遊總收入1200多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旅行社的對接下,有2000多名遊客走進了村民家中體驗水族家宴,為老鄉們帶來了10萬餘元收入。 今年,鎮子繼續沿用市場化辦節的方式,除了培育當天的旅遊消費熱點外,中和鎮也在“放長線”。“要全面盤活水族文化資源,讓遊客多留幾天。”週鳳乾介紹,鎮裡已經建造了水族馬尾繡一條街,並將部分傳統民居改造為客棧,培育兼具旅遊觀光、休閒養生與文化燻陶的多元化旅遊方式。 現在的端節與過去比內容更加豐富,在節日經濟的推動下,端節演變為集文化意義、經濟效益等為一體的民族節日。“離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端節經濟就是空中樓閣。”石國□表示,群眾參與是最好的保護,讓越來越多人過上甚至愛上端節,才能留住水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8日 12 版) 特色產業和傳統村落的結合不僅保住了傳統文化基因,也用產業溝通起城市和鄉村,呈現出源源不斷的生機 鬆陽,地處浙江西南,雖是山區“小”縣,但名氣不小。這幾天,來自聯合國人居署等18個國際組織和17個國家的約200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參加了由鬆陽承辦的首屆城鄉聯系國際論壇。3天時間,與會者進村頭、入民居、看戲曲、觀產業,不亦樂乎。走累了,就在村裡民居落座,探討論壇各項分議題,氣氛熱烈。 他們為何如此投入?很多人的回答是:景致很優美,故事很生動,文化很迷人。 這裡有太多細節打動著與會者。紅糖工坊裡,36口大鍋燒著,二手拉霸機透過玻璃能看到紅糖香氣與水汽在一起蒸騰氤氳;契約博物館裡,地上一條水渠、空中一道水簾,陽光照進來,一路彩虹相伴;竹林劇場中,千樂電子遊戲場翠竹的頂部被巧妙地纏成中空圓環,大樂透開獎查詢天光從環中落下,光亮之處,就是舞台;明清老街上,草藥鋪、打鐵鋪、老面館等傳統店鋪比比皆是,滿滿的煙火氣。 鬆陽建縣歷史1800餘年,有國家級傳統村落75個,是中國地區傳統村落最多、風格最豐富、保留最完整的縣域之一。作為“古典中國的縣域標本”,鬆陽最寶貴的資源是傳統村落。但這裡的年輕人也曾紛紛外出打工,老屋一度黯然失色。 為了讓鄉村恢復生機活力,鬆陽開始重新審視、挖掘鄉村的價值,書寫自己的長篇故事。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盡量減少人工幹預,鬆陽介入傳統民居改造的方式如同針灸:給予村落適度刺激,使其慢慢恢復生命力。同時,通過拯救老屋、五水共治、全域旅遊建設等系統性建設,鄉村的生態與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傳統業態得到復興發展,新型業態也得以萌生。特色民宿、生態農業、文創產業與傳統村落深度融合,鄉村實現了有機保護和創新發展。更重要的是,特色產業和傳統村落的結合不僅及時保住了傳統文化基因,也用產業溝通起城市和鄉村,使鬆陽呈現出源源不斷的生機。 這些探索既改變著鬆陽面貌,也打出了國際知名度。2018年3月,應德國伊達斯建築論壇邀請,“鄉村變遷:鬆陽故事”建築文化展在柏林舉行;今年5月,鬆陽作為全國唯一縣域代表,受邀參加了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首屆聯合國人居大會。近3年來,全縣常住人口增加了5700餘人。對于一個只有24萬人口的“小”縣,這樣的逆流格外亮眼。 有人曾這樣描述住在鬆陽民居裡的感受:“推開窗是山,抬起頭觀星”。秋色空蒙中,古老村莊越發新鮮,生機滋長。鬆陽的故事正在發生,並不斷傳播著,期待這個充滿詩意的長篇故事更加精彩。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