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龍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摘要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始于對天的形而上的求索,從先秦的哲人開始就著有《天論》、《天運》與《天問》,諸子百家都有對天的論述和爭鳴。古代思想家對天的多種含義,主要有三個方面:神靈的天、哲理的天和客觀自然的天,由此對應了三種天學:作為神學的天學、作為哲理的天學和自然科學的天學。這三種天學有時是互相交叉融合的,有時是獨立的,有時是以一種為主的。《天問》是屈原對天的形而上的追問,其中的“天”有多種含義。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天問》中對自然之天提出了許多近代科學的猜想。關鍵詞:自然科學天天學天問 形而上學基礎 1957年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錛在這之前幾千年,中國的古人就產生了飛天、嫦娥奔月、孫悟空大鬧天宮的遐想。這是神話,是夢想。但是中國古人並沒有把飛天的想象停留在神話和夢想之中,據據史料記載,兩千多年以前的墨子,“為鳶三年,飛一日而 薄!骯渥酉髦衲疽暈擔啥芍薄;褂兄洩湃朔□髦兩窕乖諭嫠5幕鵂逄炫淞2槐厝□肪磕雍凸渥擁釀叭凳欠裾嬲善鵠戳耍欠商煸謚洩糯筒喚黿鍪巧窕埃毯藕嬌蘸教斕目蒲笸U饈槍湃擻擅蝸胱淶絞迪值撓俚攪π械墓獺K孀毆湃撕芏嗝尉誠螄質底淶墓蹋死囁劑碩宰勻揮尚味輪列味系碾實惱苧伎蹟勺勻簧窕爸鸞□胱勻徽苧□V洩糯勻徽苧加詼蘊斕男味系那笏鰨□緯閃酥洩湃說氖瀾繽際健4酉惹氐惱莧絲季橢小短□邸貳短煸恕貳短□省罰鈄影偌葉加卸蘊斕穆幽齪駝R院罄鐘小短□盡貳短於浴貳陡翹□貳痘□□返鵲取4傭緯閃碩蘊旌吞鍛□畝嘀趾濉F渲兄饕腥鄭荷窳櫚奶□□芾淼奶旌塗凸圩勻壞奶歟紗碩雜α巳痔鍛□墓勰叡荷裱□摹□芾淼暮塗凸圩勻壞摹U餿止勰鈑惺筆腔□嘟徊嬡諍系模惺筆嵌懶□模惺筆且砸恢治韉摹T謖餿痔鍛□墓勰鈧幸宰勻豢蒲□墓勰□緯傻奶鍛蘼墼誒礪凵匣故竊謔導隙際親鈧匾鈧饕摹W勻豢蒲□奶鍛□梢雜τ糜諫裱□蛘芾碇□壑校繒夾鞘酢□硌□獠□荒芤虼爍謀涮鍛□魑勻豢蒲□男災省@紓短□省肥喬蘊斕男味系淖肺剩渲械摹疤□庇卸嘀趾濉4幼勻豢蒲□慕嵌瓤矗短□省分卸宰勻恢煬吞岢雋誦磯嘟蒲□械牟孿搿S脛洩糯鍛芮邢喙氐氖□□燦腥擲嘈停魑裱□氖□邸袼恪□魑勻豢蒲□氖□邸勻恢魑芾淼氖□鄣恪碇O my God!在西方世界上帝是宇宙萬物之主,是自然的第一推動力。一切關于自然的知識出自于上帝,又回歸于上帝。哦!我的天!在中國古代“天”是自然的第一推動力,是萬物的主宰,“天”包羅萬“象”錛這個象就是世界的圖式,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模式錛 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謂的“世界圖景”。以下分別論述:一 中國古代天學觀──神之學、理之學、自然之學;二 天人合一觀;三 中國古代自然的數學化思想;四 天問中的科學猜想。 第一節中國古代天學的三種觀念──神學、理學、自然之學1、中國古代天學之神學觀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祭》)“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順命》)。以天為至上神的觀念起源于古代人類對自然的崇拜,由此衍生出宗教、天象學、佔星術、神話傳說等等。就神話傳說而論。神話主要產生于原始社會,是原始的“混沌文化” ,這是人類社會早期對于人自身和自然界的想象性創造。它是美好的、富有想象力。但被我們今天認為屬于神話世界的東西,而今人談起盤古開天闢地、嫦娥奔月、女媧化生萬物,談起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往往只肯定其文學審美價值,可在遠古時代卻是先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並真誠地相信這就是最具有真實性的“科學”。它包含多方面內容,是先民的歷史、文學、宗教、哲學以及自然的知識。其中一類神話是源于人類對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另一種神話傳說是源于先民對自然現象的猜想、假說和解釋乃至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可以稱為自然神話和自然寓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聖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裡。”這是中國古代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卷二,引自《三五歷紀》)卻蘊含著宇宙膨脹的假說。中國古代的蓋天說、渾天說都可以在神話中找到它的原始形態。“天地則陰陽之二氣,氣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陰陽之用也,萬物從而生焉。萬物則五行之子 也。” (李筌:《陰符經疏》)。還有中國古代彝族一則神話說:“陰陽產生其中,青紅兩氣體,按軌道旋轉上升,……運轉不息,由這一運轉,就產生了天,也產生了地。”[1]這就是先民們的宇宙生成的一種假說,頗像康德的星雲假說。渾沌之死、莊週夢蝶等神話可謂自然寓言,其蘊含有自然哲學的寓意。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對難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們不由自主地會產生一種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災害性的自然現象,如地震、洪水,還有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驚奇和恐慌。人們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著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並對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話也就由此產生。而將自然之天稱為具有主宰作用的上帝。原始宗教從此產生。尚書·堯典》說:“(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遂)類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這裡的上帝就是天。所以封禪是古代帝王稱帝後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天帝即中央天帝──黃帝。掌土神後土,手中一繩,掌管八方。所謂“皇帝四面”各監一方:東方天帝:太昊,輔佐大臣:木神句芒,手中一規,為春神;西方天帝:少昊,輔佐大臣:金神蓐收,手中一曲尺,為秋神;南方天帝:炎帝,輔佐大臣:火神祝融,手中一秤,為夏神;北方天帝:顓頊,輔佐大臣:水神玄冥,手中一秤鎚,為冬神。 巫術是巫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幻想通過巫術感應上天,實現人們的願望,大者如幹旱時通過巫術求雨,小者如祈求神靈護佑平安等等。由于古人對天的崇拜,所以巫術和天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派生出佔星術、天象學。古代中外莫不如此。中國古代皇朝設置的欽天監既有負責天文測算的功能又有佔星的功能;西方古代的天文學與佔星術也是聯系緊密的,例如大天文學家第谷和開普勒都是享譽歐洲的佔星學家。弗雷澤說:“巫術與科學在認識世界的概念上,兩者是相近的。二者都認定事件的演替是完全有規律和肯定的。並且由于這些演變是由不變的規律所決定的,所以它們有時可以預見到和推算未來的世界。”“巫術就這樣成了科學的近親。”“但巫術與科學有本質區別,它把幻想的聯系當作了真實的聯系,注定要失敗。只有當人類用科學來取代巫術時,人類的願望才能逐步實現。” [2] 2天學──自然之學“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 荀子則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張載還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當以客觀自然為對象時,天學是自然科學。中國古代天學有觀測天文的儀器、觀測數據和科學的推算方法,所以中國古代天學堪稱為數理天文學。春秋戰國時期以天為至上神的觀念開始動搖,出現了以天為純客觀的自然的觀念。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對神靈和怪異之事不談論,《論語》中提到天的地方有三十多處,這些言論大多不是將天作為神靈談論的,而是從 “客觀規律”的意義上談論“天”,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則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些都強調天的客觀性和規律性,而不是將它看成主宰人類命運的神靈。張載還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太虛”可謂天,可謂宇宙。其中氣(物質)聚散和變化是物質的客觀屬性。。這是十分深刻的科學結論。提出“地在氣中, 地有升降,日有修短。 地雖疑聚不散之物,然二氣升降其間,相從而不已也。”自然科學知識是古代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來源。並提高到世界觀、方法論乃至哲學的高度,進行唯物主義的概括和總結。例如,早在春秋時期的《管子·形勢》篇說:“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夏秋冬不更其節,古今一也。”“天”、“地”都是有一定規律的自然,春夏秋冬的季節是自然規律的體現。這表明了《管子》唯物主義思想和天文知識的聯系。戰國時期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荀況,以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具體固定規律的天文知識為依據,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命題,並且據以批判佔星術一類的迷信邪說,對于後來天文學逐漸擺脫佔星術起了積極的作用,直接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批判打雷是老天爺發怒的迷信觀念,說明雷實際是火,就用了客觀“證驗”的方法。他通過對打雷的閃電現象、被雷擊折的樹木和燒焦的屍體等多方面的觀察、分析,然後總結性地說:“夫論雷之為火有五驗,言雷為天怒無一效。然則雷為天怒,虛妄之言。”(論衡·雷虛)這是通過各種驗證而作出的推論性的結論。當時限于科學水平,王充不可能懂得打雷是一種放電現象,但他講的“雷是火”的看法是對天學中的神學觀點的一種批判,是對雷電現象所作的理性的“證驗”和更為科學的說明,在科學史和哲學史上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王充對于江濤形成原因進行了論證。《論衡·書虛》篇記載史書的一個傳說,吳王夫差錯殺了大將伍子胥,並將其屍體投于江中。伍子胥死後心懷憤怒和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