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元電子遊戲場疫情之後知識付費市場會不
原標題:疫情之後 知識付費市場會不會斷崖式下滑 2020年開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人猝不及防。“宅”在家裡的日子取代了原本安排的出遊計劃、節日活動,進入公共場所需要掃碼,連出入小區都需要通行證。網上的多種課程、娛樂產品、購物網站填補了生活的空虛,各類知識付費產品迎來了小高潮。對于知識付費產品,一直有多種聲音。有人看好知識付費,認為它市場空間無限;也有人不屑甚至唱衰知識付費,認為它只是人們自我安慰的“捷徑”,發展前景黯淡。我認為疫情期間知識付費的“走紅”不屬意外,但疫情結束後該領域想要持續穩定發展,途徑和方法還需探索。 其實,知識付費已然初具規模。有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增長率保持在100%上下。單單從知乎用戶數量上來說,從2014年的600萬到目前的2.2億,可以說是質的飛躍。知識付費的迅速發展,背後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 消費者知識產權意識增強。網絡進入千家萬戶不過是20多年前的事情。由于互聯網有強隱蔽性、虛擬性,還有去中心化的特征,初始階段網民知識產權意識淡薄。而近些年來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環境一步一步完善,促進了知識創造的良性循環。 知識付費觀念有一定基礎。根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數據,有63.6%的受訪者支持為知識付費,73.9%受訪者會為了獲得某一問題答案而付費。尤其在青年群體之中,為知識或是版權付費成為普遍接受的共識。作為知識付費重要參與者的青年群體,更加認可網絡知識具有經濟價值,為知識付費市場提供了扎實基礎。 支付方式的便捷為知識付費提供可能。若是在10年前,交易還停留在現金支付或是刷卡支付的形式,知識付費不可能興起。尤其是疫情期間,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無法按時返校,網絡教育平台等付費知識提供者的優勢更加凸顯,具有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各種線上支付方式完美地、跨時空地連接了知識提供者和消費者,成為知識付費市場的保障。 疫情之後,知識付費市場是否還能持續火熱?筆者認為,任何市場都有其週期,存在波動很正常,由高點下滑縵制鴟□淮碚鍪諧□呦蚯鍆灸□貳5比唬諧≒械母鎏逵Φ被髡ㄎ緩筒唄裕η蟾遊榷□□詰姆□梗韻率潛收囈ㄒ欏 首先,知識平台特別是線上教育平台的定位,可以從“學生課餘時間”轉向“學生作業時間”。雖然上學的天數多了,但每天上學的時長不變,做作業的時間是多了而不是少了。若能抓住學生作業問題的解答和講解,需求應當不會出現斷崖式下降。 第二,知識平台要抓住目標客戶群的需求,分析需求變化,及時推出對應產品。比如,復工後需要加班趕活,心理壓力變大,疏解壓力的需求可能會上升。如果平台能推出相應優質課程或講座,迎合消費者需求,當能獲利。疫情結束後心理問題可能會比較多,心理輔導類產品、心態調節類知識的需求增加,新的營利點也會出現。 第三,提高知識產品質量。喜馬拉雅對用戶的調查發現,網絡在線評分對青年知識付費影響較大,平均分為4.03,說明產品的口碑會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產生很大影響。產品不在多而在精,口碑好,消費者自然會在同類產品中優先選擇。久而久之,會形成用戶黏性,利于長期發展。 第四,豐富知識付費產品的形式。在學生、工作人群可用空閒時間縮短的情況下,開發新的知識傳遞形式,比如從文字變為視頻,視頻變為音頻,直播變為錄像,講座精鍊成要點紀要,可以滿足新的要求,開拓新的市場。原標題:“飯圈”的另一面 最近一個多月,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我很少有機會出門,每天花時間最多的活動就是上網。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百無聊賴的上網過程之中,我竟然在虛擬空間裡,見證了“飯圈女孩”與“飯圈男孩”的另一面。 很長一段時間裡,“飯圈”于我而言都算不上什麼褒義詞,作為一個有著近20年網齡的“老網民”,每當我看到“飯圈男孩”“飯圈女孩”們在網上又惹出了什麼爭議、是非時,都忍不住要搖頭嘆息。 “飯圈”本身沒有原罪,但是,由于許多年輕的“飯圈”成員心態尚不成熟,“飯圈”強調的團結與熱情,一不小心便可能被扭曲為排外的敵意或盲目的狂熱。我發現:在一些年輕網民的影響下,本應用來對話與思辨的網絡空間,正在逐漸被“控評”“反黑”等有立場而無營養的發言充斥。這樣的經歷與體會,讓我對年輕的網民大失所望,